动力煤上涨预期 催生贸易商采购潮
《不漏洞拉:越南船民的故事》作者黃雋慧接受《關鍵評論網》採訪表示,1975年南越變天,統一後的越南確立了親蘇聯的政策方向,與西方國家幾乎無來往,中國也在冷戰角力下調整走向,和越南關係決裂,而越南也在1978年進行國內打資產行動,一連串的政治動蕩使得在越華人倍受壓迫。
」 LMC分析師Al Bedwell也表示,「比亞迪高度垂直整合的電池供應鏈,提供了顯著的價格優勢,這是比亞迪在中國境內快速擴展的主要原因。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 不只比亞迪收斂了在美擴張的野心,中國電池巨頭「寧德時代」也放緩在美國及墨西哥的電池廠投資計畫,因為他們擔心《通膨削減法案》會大幅拉高原料成本。報導中也提到,全球諮詢公司LMC Automotive認為,比亞迪在2030年銷售超過300萬輛車是可能的,雖然目前大部分的銷售停留在中國,但比亞迪仍能在市場提供具吸引力且價格合理的純電動車。10月19日美國國務院更宣布,將全力資助美國本土製造電動汽車電池及相關礦物的開採,並預計在2030年前,將美國電動車銷量提高到40%至50%。張煒直言:「除了擋風玻璃和輪胎,比亞迪幾乎可以獨立打造一台電動車,在這點上,比亞迪已經比特斯拉處在更好的位子上。作為比亞迪第10大股東張煒則更加看好,他預計2025年就能實現300萬輛車的銷售目標,到了2030年初,更可達每年銷售1000萬輛車的目標。
比亞迪一條龍產製系統,長遠目標仍在美國市場 報導引述兩名消息人士指出,比亞迪的領導人早在五年前就發現比亞迪汽車仍有部分缺陷,認為當時未做好進軍全球市場的準備,所以他們做了大方向的改變。據《路透社》報導,有兩名消息人士指出,比亞迪除了進軍歐洲市場外,也在去年開始研究如何為最新的電動車型建立美國分銷網路,當時底特律諮詢公司Urban Science就有針對各地區需要多少實體門市進行評估與建議。二○○九年的振興法案雖然總金額為七千八百四十億美元,直接投資的比例卻很低。
經濟學家布林德(Alan S. Blinder)和贊迪(Mark Zandi)則發現,振興法案挽回了約二百七十萬份就業機會。這不表示振興法案沒有用。但政府直接投資才是凱因斯振興策略的重點,例如推動基礎建設,但歐巴馬振興法案只花了一千四百七十億美元在這件事上。文:查克里.卡特(Zachary D. Carter) 二○○八至二○○九年的紓困方案拯救了全球金融體系,卻沒能解救美國的中產階級。
房利美、房地美和聯準會只確保房貸管道暢通,面臨法拍的屋主必須自己想辦法,左鄰右舍的房產價值也跟著遭殃。根據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經濟學家賽斯研究,景氣復甦帶來的經濟利得,有四九%進了美國所得前一%家庭的口袋。
這套說法和凱因斯《通論》裡的主張——刺激需求並鼓勵投資的是花錢,而非存錢——完全相反。從小布希的六百美元振興支票開始,兩位總統不斷花錢和擴大赤字來挽救貨幣體制,刺激總合需求,提振就業率,但心底其實並不熱中。歐巴馬出於政治考量否決了這個提案。接下來發生的全國慘況不是無情經濟力量的必然後果,也不是民主政府無力抵擋的洪水猛獸。
其中,有色族群受創特別嚴重。企業減稅或許讓法案在政治上走得順一點,但對提振就業或經濟成長可能效果甚微。根據聯準會的資料,二○一○年美國白人家庭財產(含房屋淨值)中位數為十三萬六千三百七十五美元,黑人家庭只有一萬七千二百一十美元。但今日八○%的金融股都掌握在美國最富有的前一○%家庭手中。
這些數據充分反映了小布希、歐巴馬、美國國會和聯準會的復甦政策後果。資產價格提高能拉抬信心及獲利預期,讓經濟活動更加熱絡。
其中個人和企業減稅占一千九百四十億美元,個人直接補助占二千七百一十億美元,絕大部分為失業救助,還有一千七百四十億美元用在填補州政府的健康醫療和教育預算缺口。就連俗稱「歐巴馬健保」的《平價醫療法案》(Affordable Care Act),雖然獲得經濟顧問委員會高度讚賞,其理由也不是減輕窮人負擔,而是有助於減少政府長期開支。
歐巴馬卸任時,失業率已經回到四.八%的健康水準,經濟成長也還不壞,達一.五%,而金融體系雖然仍舊有富國(Wells Fargo)等銀行做出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但至少都能滿足經濟活動所需的例行信貸需求。紓困拯救了金融產業,振興法案刺激了消費者支出,聯準會則是持續壓低利率,拉高金融資產價值。直到弗曼(Jason Furman)二○一三年底接掌主席,經濟顧問委員會報告才公開轉為自由派哲學立場,標榜歐巴馬政府為打擊不平等的鬥士,小羅斯福和詹森內政遺緒的繼承者這套說法和凱因斯《通論》裡的主張——刺激需求並鼓勵投資的是花錢,而非存錢——完全相反。紓困拯救了金融產業,振興法案刺激了消費者支出,聯準會則是持續壓低利率,拉高金融資產價值。然而,景氣復甦同樣加劇了美國自卡特以來便令人擔憂的經濟走向。
二○一○年,經濟大衰退時期的失業率達到高點,經濟顧問委員會表示「壓制聯邦預算赤字」是政府首要任務。根據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經濟學家賽斯研究,景氣復甦帶來的經濟利得,有四九%進了美國所得前一%家庭的口袋。
二○○八年,愛德華茲曾建議歐巴馬選擇另一條路:華爾街該救就救,但對同樣蒙受其害的家庭也要比照辦理。到了二○一六年,景氣復甦過後,白人家庭財產增加為十六萬二千七百七十美元,黑人家庭卻不增反減,中位數只剩一萬六千六百美元。
凱因斯在《通論》結尾呼籲讓食租者自然滅亡,歐巴馬卻重重打擊了美國的住房擁有者及中產階級的首要財源。即使到了二○一三年,經濟顧問委員會仍然以經濟成長為由,要求歐巴馬政府額外削減一.五兆美元的赤字,並自豪表示二○○九年以來削減的赤字總額已經高達二.五兆美元。
資產價格提高能拉抬信心及獲利預期,讓經濟活動更加熱絡。翌年,美國失業率只有三個月不高於九%,經濟顧問委員會的年度報告花了近二十頁篇幅,主張「高技能勞工供不應求」,暗示失業率提高是技職教育不符需要的結果,而這個問題的出現點就那麼巧,正好在雷曼兄弟倒閉的時候。這不表示振興法案沒有用。這些支出確實阻止了情況繼續惡化,讓教師拿到工資、病人得到治療、人民有錢可花,最終促成消費增加,更多人受僱。
從小布希的六百美元振興支票開始,兩位總統不斷花錢和擴大赤字來挽救貨幣體制,刺激總合需求,提振就業率,但心底其實並不熱中。房利美、房地美和聯準會只確保房貸管道暢通,面臨法拍的屋主必須自己想辦法,左鄰右舍的房產價值也跟著遭殃。
歐巴馬轄下的經濟顧問委員會顯然對凱因斯思想感覺很矛盾,這點從他們的報告裡就看得出來。企業按獲利課稅,但經濟衰退的一大問題就是企業沒什麼獲利機會。
這些戰術或許必要,卻不合時宜又隱隱尷尬,讓政府官員明明有精簡部門(小布希任內)和減少聯邦長期債務負擔(歐巴馬任內)之類的大事要辦,卻又不得不分心處理。但今日八○%的金融股都掌握在美國最富有的前一○%家庭手中。
根據聯準會的資料,二○一○年美國白人家庭財產(含房屋淨值)中位數為十三萬六千三百七十五美元,黑人家庭只有一萬七千二百一十美元。他們警告「赤字將推高利率,抑制民間投資」,並說「個人積蓄增加將鼓勵投資」。直到弗曼(Jason Furman)二○一三年底接掌主席,經濟顧問委員會報告才公開轉為自由派哲學立場,標榜歐巴馬政府為打擊不平等的鬥士,小羅斯福和詹森內政遺緒的繼承者。但政府直接投資才是凱因斯振興策略的重點,例如推動基礎建設,但歐巴馬振興法案只花了一千四百七十億美元在這件事上。
就連俗稱「歐巴馬健保」的《平價醫療法案》(Affordable Care Act),雖然獲得經濟顧問委員會高度讚賞,其理由也不是減輕窮人負擔,而是有助於減少政府長期開支。賽斯的同事祖克曼則指出,美國所得前一○%家庭的收入占全國全年財富的比例創下歷史新高,最有錢的一%人口和其他人財富差距之大,也達到咆哮的二○年代(Roaring Twenties)以來未有的水準。
其中,有色族群受創特別嚴重。其中個人和企業減稅占一千九百四十億美元,個人直接補助占二千七百一十億美元,絕大部分為失業救助,還有一千七百四十億美元用在填補州政府的健康醫療和教育預算缺口。
文:查克里.卡特(Zachary D. Carter) 二○○八至二○○九年的紓困方案拯救了全球金融體系,卻沒能解救美國的中產階級。從新政時期開始,房子就是美國中產階級的首要金融資產,卻也是政府選擇不救的金融資產。